随着城市建设发展,吴中区郭巷街道涉农社区的农民搬进了安置小区,成为城市居民。然而由于习惯原因,部分居民总有一份寄托于田地的“乡愁”,在社区公共绿地毁绿垦种的现象时有发生,既影响周边环境,居民之间也产生了矛盾,成为了社区和居民心中的痛点和社区治理难点。
如何在解决居民对土地眷恋的同时提升社区的风貌形象?
【资料图】
郭巷街道深入实施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,将力量汇聚基层“根系”,强化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,探索社区善治有效路径,积极打造“红色菜园”、“暖心菜园”,不断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。
黄潦泾社区管辖的尹东新村一区是尹东片区安置最早的小区,老人在小区内“开辟”菜地,延续“耕作”的情况尤为突出,致使小区绿化被毁、邻里关系紧张,成为小区管理的“顽疾”。
针对老人们土地情结根深蒂固这一特点,黄潦泾社区党委以居民需求为指引方向,多次邀请居民代表召开议事会,依托老新村改造,将小区内空地变废为宝,打造出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“南桥菜园”,划出整齐排列的68块约30平方米的“责任田”,供居民分块认领、自种自收。
“南桥菜园”内的党建联盟实践菜地,依托党建联盟活动,以海棠先锋志愿者队伍为主体,对菜地进行种植管理,种植出的蔬菜赠送给困难户等群体,让大家共享丰收的成果。
黄潦泾社区党委把“辉黄”老干部工作室建到了“南桥菜园”,成立“田间议事会”,居民群众遇到问题,党员牵头、共同商讨,自己的矛盾居民群众自己就解决了。社区党组织“吹号”,党员“报道”,群众支持,制定“南桥菜园”种植办法,形成“田间议事会”运行机制,毁绿开荒问题得到有效缓解,居民心里的“疙瘩”在耕种谈笑间逐渐消散。
菜园所在地址原名为南桥,最早曾是一片荒凉之地,在党组织的带领下,当地劳动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,实现了从荒地到村庄再到现在尹东新城的精彩蝶变,当地党员群众将这片土地上诞生的“南桥精神”比作“郭巷的南泥湾精神”。如今,“南桥菜园”的开园又将赋予“南桥精神”全新的涵义。
在国泰社区,社区党委以居民需求为导向,依托“党群议事厅” 这一红色阵地,开创性地蹚出一条共建共享的“国泰园子”发展新路子,打造党建引领模式“新标杆。
“国泰园子”建设工作全面开展以来,国泰社区党委多次邀请党员、居民代表召开议事会,集中商讨园子的建设地点、建设面积,制定管理制度方案,充分挖掘资源,利用社区内未“开垦”的田地资源,由党员带头,以海棠先锋志愿者为核心力量,依托日照中心,规整出种植地。
在园子建设过程中,社区党委积极带动,凝聚广大党员群众力量对土地进行清理规整、开垦打垄,并动员有意愿或喜爱种植的居民前来翻土、除草、覆膜、撒种、浇水.....相互帮助、切磋农艺。党员志愿者和热心居民争先恐后地担任菜园的管理员,在种菜的同时,负责日常菜园管理、周边公共绿化以及垃圾、杂物清理。
根据不同的农时,园内瓜果蔬菜“接茬”收获,辖区内的孤寡、困难老人总能收到新鲜的果蔬。让辖区的老年居民们在共享国泰园子劳动成果的同时,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暖心关怀。
以党建赋能,郭巷街道积极构建多元化参与机制,用“绣花针”的功夫穿起基层治理“千条线”,强健“末梢根系”,不断扩大“社会共治圈”,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基层治理的强大动力。这两块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作“红色菜园”、“暖心菜园”的社区菜园子,不仅聚拢了民心,留住了社区的“精气神”,更成为密切鱼水相依、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的新名片。(王菲 应志刚)